寡婦樓環評委員爭議:政治攻防與疑慮
1. 爭議中的利益迴避問題
新竹市「寡婦樓」都更案的環評委員問題引發了政治評論員李正皓的批評。李指出,環評委員解鴻年曾在「昇益開發」擔任獨董,卻未遵守利益迴避原則。對此解鴻年回應表示在各委員會的決議中,如涉及利益相關問題,他會自行迴避,並強調自己擔任委員是出於貢獻專業知識的目的。
2. 解鴻年的專業能力與公共利益
解鴻年強調他數十年來在各級政府委員會中擔任委員的目的是為了貢獻專業知識,並在大會決議時遵守利益迴避原則。他同時批評寡婦樓都更案到當前為止尚未經過大會審議,這對於地方發展並非好現象。然而外界質疑他在昇益開發的角色及其對利益迴避的執行,這引起了對他在環評委員會中的專業能力和公共利益的疑慮。
3. 環評小組與大會的許可權
解鴻年強調環評小組僅具有專業討論和向大會報告的權力,並無同意或否決的決策權力。對於寡婦樓環評案被批評為「極音速環評案」,解鴻年表示若環評小組至今無法經大會審議,可能是專業能力不足。然而解鴻年的這一解釋並未完全解除人們對環評小組程式快速進展的疑慮。
4. 市府對解鴻年的辯護
新竹市政府對於解鴻年的爭議發表宣告稿,強調解鴻年擁有環評相關學術專長和實務經驗,並依照專業聘用程式任命他為環評委員。同時市府表示解鴻年的聘任是在前市府時期進行的,新市長上任後僅履行續聘程式,並且擔任獨立董事的解鴻年已辭職,不受利益迴避法規範。然而市府的辯護並未消除市民對解鴻年在委員會中的專業能力和公共利益的質疑。
5. 利益迴避與公職人員的規範
市府在宣告中指出,利益迴避法主要規範公職人員,而解鴻年作為卸任獨立董事並不受該法令的約束。然而委員在遇到利益關係時應自行衡量並迴避。市府以此為理由解釋解鴻年在環評委員會中的行為。然而這種解釋仍未解決公眾對於解鴻年的利益迴避問題的疑慮。
編者的話:環評程式的透明度與公正性
寡婦樓環評委員爭議再次凸顯了台灣都市發展中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問題。對於公眾而言,環評程式應該是透明且公正的,並確保獨立委員的利益迴避,以保護公共利益。同時委員的專業能力和背景也應該得到充分評估,以確保他們能夠獨立並就地方發展做出客觀的意見。
然而寡婦樓環評委員爭議暴露了程式上的缺陷以及對委員的專業能力和利益迴避的質疑。政府應該借此機會重新檢視環評程式,對程式進行改進,以確保其公正性和透明度。只有這樣,公眾才能真正信任環評結果,並確保都市發展能夠真正符合公眾利益。
結論
寡婦樓環評委員爭議引發了對環評程式的關注以及對委員利益迴避和專業能力的質疑。政府應該重新檢視環評程式,確保其公正性和透明度。同時委員應該遵守利益迴避原則,並把握自己的專業責任,以確保他們能夠獨立並就地方發展做出客觀的意見。
Victor Chijioke >>
該圖片僅供說明,非實際案例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