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h2>拍攝《賽德克.巴萊》的背景</h2>
<p>2003 年,導演魏德聖以籌拍原住民抗日電影《賽德克.巴萊》為目標,開始籌備製作。他拍攝了一個驚人的五分鐘試拍片,但是因為資金不足而暫停製作。直到 2008 年,魏德聖才因為其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一炮而紅。</p>
<p>2009 年,魏德聖重新啟動《賽德克.巴萊》的募資拍攝計劃。當時他找上了剛從國民黨接手黨產中影公司的郭台強,雙方達成共識並成立了新的公司「本色公司」來製作電影。魏德聖以之前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賺到的錢和抵押的房產作為籌款,中影公司則投資了 3.5 億元,讓《賽德克.巴萊》順利殺青並於 2011 年上映。</p>
<h2>《賽德克.巴萊》的票房和獎項</h2>
<p>《賽德克.巴萊》在上映期間創下了超過 8 億元的票房紀錄,並在第 48 屆金馬獎中獲得最佳劇情片等五項大獎。</p>
<h2>魏德聖與郭台強的合作曾走紅毯</h2>
<p>然而引起注意的是,當年在金馬獎上,《賽德克.巴萊》的團隊由郭台強率領走上紅毯,但雙方之間早已存在著潛藏的心結。根據調查,魏德聖最初找郭台強投資時,雙方原本約定成立新公司「本色公司」以持股約各半的方式來拍攝電影,但後來中影公司主導成立了新公司「中影國際」來籌拍電影,與原先協定有所不同。儘管魏德聖曾向朋友表示感到「怪怪的」,但為了能早日完成電影拍攝,他並沒有追究此事。</p>
<h2>魏德聖遭受巧奪的命運</h2>
<p>然而事件始於 2011 年,當時中影國際向魏德聖及他的公司買斷了《賽德克.巴萊》的版權,使得魏德聖不再擁有版權。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影國際進行了減資,董事會決議以僅 1 元的價格買回魏德聖所持有的全部特別股,而魏德聖仍然持有 200 萬股的普通股。此後,中影國際由郭台強旗下的另一家公司–鑫鴻國際出面表示願意出資 2,000 萬元,買下魏在中影國際僅存的 200 萬股普通股,並代償他和中影國際間的 6,500 萬元債務。</p>
<h2>魏德聖受害者角色的角逐</h2>
<p>然而魏德聖在去年拒絕了郭台強對他的《台灣三部曲》的投資後,開始面臨債務追討的困境。他對過去所簽下的本票產生懷疑,認為當年他只是配合對方簽字而已,被對方表示不會真的向他討錢的承諾所蒙騙。如今魏德聖面臨查封資產的情況,只能訴諸法院尋求正義。</p>
<h2>從中反思:藝術家與金權的糾纏</h2>
<p>這起事件反映了藝術家和金權之間糾纏不清的問題。魏德聖作為導演,憑藉作品的創作和票房收入為電影帶來了商業價值,然而他在與郭台強的合作中被欺騙和剝削。這引發了對於金權和藝術之間的權力關係和道德問題的討論。</p>
<p>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思考如何保護藝術家的權益以及如何建立公平和透明的合作模式。藝術家應該有權獲得他們創作的公平報酬,而不被金權的利益所壓制和操控。</p>
<h2>結語與建議</h2>
<p>鑒於這起事件中魏德聖所遭受的不公和剝奪,我們呼籲有關當局應該積極介入調查,確保真相並保護藝術家的權益。</p>
<p>同時藝術家應該加固對於合約和協議的審查,避免自己在不公平的合作中受害。他們應該與專業的律師和經紀人合作,確保自己的權益得到保護。此外政府和業界組織應該建立相應的法規和機制來保護藝術家的權益,推動透明和公正的合作模式。</p>
<p>最後我們應該重視和尊重藝術家的創作價值,讓他們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報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營造一個健康和有益於藝術發展的環境。</p></div><div>Power–大亨查封魏德聖三部曲,郭台強,靈巧剝奪,魏德聖,</div>
<< photo by Engin Akyurt >>
該圖片僅供說明,非實際案例圖片。
Ren-Jie Hsu
大家好,我是許仁傑,一名熱愛探討社會問題的記者。我相信透過報導社會現象,可以引起大家的關注,並且推動社會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