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漁民捕獲史前深海鯊魚引起爭議:底拖網該禁止嗎?
宜蘭漁民捕獲深海惡魔鯊「歐氏尖吻鮫」
最近,宜蘭一位漁民捕獲了一隻罕見的深海鯊魚,學界稱之為「歐氏尖吻鮫」,而在網路上則被戲稱為「哥布林鯊」。這隻鯊魚重達 800 公斤,是台灣當前捕獲最大的歐氏尖吻鮫。
根據台灣海洋藝術館(海藝館)的公告,這種鯊魚擁有半透明的皮膚、粉紅色的身體和尖牙。因為其頭部形狀類似哥布林而得名,也被稱為「哥布林鯊」或「惡魔鯊」。這種古老的鯊魚被視為稀有的活化石。
底拖網捕獲引起爭議
然而引起公眾關注的是漁民使用的捕獲方式,他們使用了「底拖網」。更讓人震驚的是,這些漁民甚至計劃將這隻鯊魚賣給餐廳作為食材。
許多網友對這種捕獲方式表示批評。有人認為底拖網應該被禁止,質疑漁民是否遵守漁業規範。另外也有人批評漁民的行為缺乏道德和對生態環境的敬畏。
關於底拖網的爭議和問題
底拖網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漁網捕撈方法,其特點是將一條巨大的網具拖曳在海底,捕捉海洋生物。然而這種漁業方式也引發了一些爭議和問題。
首先底拖網常常會造成大量的副漁獲,這些非目標物種往往無法生存且被丟棄。這導致了生態系統的破壞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此外底拖網還可能破壞海床的結構和生態系統。
其次底拖網也對特定物種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例如,一些大型魚類和海龜等受威脅的物種常常成為底拖網的犧牲品。
最後底拖網也與漁業資源管理的問題相關。過度捕撈可能導致漁業資源的衰退和不可持續性,進一步損害了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建議:改革漁業政策,合理管理資源
面對底拖網捕獲深海鯊魚的事件,我們應該反思我們對海洋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方式。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和物種多樣性,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政府應該重新檢視和評估現有的漁業政策,並針對底拖網等具有環境影響的捕撈方式制定更加嚴格的監管措施。如何平衡漁業利益、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需要政府、學者、環保團體和漁民共同努力。
同時我們也應該加固對漁民的教育和培訓,加固他們對生態保護的認識,使他們能夠以可持續的方式捕捉和利用漁業資源。
最重要的是,這起事件應該引起公眾對於海洋保護議題的關注與討論。只有透過個人和集體的努力,我們才能確保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性。
<< photo by Andre Estevez >>
你可能會想讀
- 東嶽大帝:五億高中生含冤亡,發布「黑令旗」向兇手索命
- 太平山遊樂區受暴雨侵襲,土石滑落阻斷道路雙向不通,當局應加強因應與改善交通設施。
- 馬斯克嘲諷泰勒絲遭粉絲圍攻: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狗多於人類 – 娛樂
- 熱議問題:如何保障安全?論洪災及救援準備工作
- 高雄抓到74隻綠鬣蜥!保育還是清除?
- 農委會升格農業部回應農民期待 陳吉仲年底掛牌
- 現況評論家Edward Felsenthal:淺論日本娛樂圈的道德魔窟與離婚風潮
- 高雄大寮爆發綠鬣蜥入侵!農業局一晚抓獲74隻,專家憂心效應擴大
- 「地球公民執行長下屬性騷事件」:探索與評論
- 中職/英雄命!張志豪2轟代打逆轉 延長賽再敲再見
- 紀念古家齊:華麗輝煌之外,藝術家的生命與價值
- 誰才是真正的凶手?聖道會女詭案背後的疑點
- 台灣大總座應對富邦球團事件與林之晨道歉:簡單道歉有益於嚴肅問責文化的形成
- 娛樂圈性別刻板印象:從郭采潔被拍的「胸部掉到腰」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