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到來,照顧身心除濕消暑
隨著節氣「芒種」的到來,夏季正式開始。這個時節氣溫逐步升高,空氣中蒸悶的濕氣也明顯增多,容易讓人感到疲憊無力、食慾不振等症狀,更容易出現各式皮膚問題。因此注重身心照顧與飲食養生就格外重要。
注重除濕消暑,清除脾胃濕熱
中醫強調清除脾胃濕熱,藉此解除四肢無力、精神倦怠、腹脹與腹瀉等症狀。此時不應減少飲水量,反而應多多補充水分,來代謝體內陳舊的濕氣。沖泡中藥茶飲一方面可以補脾胃之氣、加固除溼利水,另一方面用來取代新增高鹽味精的湯品、含糖冰涼的手搖飲,再加上簡單的穴道按摩,讓身心舒爽。
市售四神湯(不含酒)、酸梅湯都是很好的夏日湯品及飲品選擇。酸梅湯以烏梅、山楂、陳皮、荷葉、洛神花煮沸後加冰糖調味,清香除濕、解暑消炎,適用於夏季流汗量大、易長痘瘡、伴有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的族群。
以中醫按摩幫助代謝濕氣
中醫按摩可幫助身體代謝掉多餘的濕氣,例如按壓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上巨虛穴、豐隆穴以及畫圓揉按肚臍周圍、按摩「百會穴」、「少衝穴」等穴位,都有助於消除腸胃不適、舒緩心情、促進血液迴圈。
養心解暑,適量食用寒涼性質食材
夏季酷暑讓人感到心浮氣躁、情緒不安時,可選擇入心經的紅色食材,如紅棗。其他像是山藥、秋葵、蓮藕、蓮子、木耳等食療也適合,有清走腸胃熱氣、養護脾胃的功效。
在夏季適量食用瓜類與豆類,例如苦瓜、絲瓜、西瓜、小黃瓜、綠豆薏仁等,都有去火、解毒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當皮膚過敏時,應避免酒類、烤炸辣,也應暫時避免食用當季許多屬性偏熱性的水果,例如鳳梨、榴蓮、芒果、荔枝等,以免加重皮膚的發炎反應。
透過氣功導引健脾除濕
中醫氣功八段錦中的「兩掌托天,理三焦式」,可透過肌肉四肢的屈伸、筋骨的鬆緊,達到引導氣血流通輸布全身,有助於生發陽氣,更有益氣養心,健脾除濕的效果。
總而言之,溫度升高時,身心需格外注意休息、飲食與維持情緒的穩定。注重清除脾胃濕熱,透過按摩、飲食養生、氣功導引等方式,幫助身體代謝掉多餘的濕氣,維持身心健康及良好狀態。
<< photo by Engin Akyu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