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娃颱風影響台灣
中度颱風瑪娃牛步移動,預計從明天開始至週五都會影響台灣天氣。氣象專家彭啟明指出,瑪娃颱風現在速度還可以用「跑步」形容,明天開始速度還會慢下來,逐步轉成「慢跑」、「走路」速度移動。預期瑪娃北上過程中,暴風半徑會減弱,因此暴風半徑如果「擦邊球」碰到陸地,就可能對台灣造成影響。
颱風假問題
外界對於是否可能放颱風假有所關切。在彭啟明的直播節目中,有觀眾問道是否會有颱風假。彭啟明則斬釘截鐵表示「不會」。他解釋說,颱風暴風圈既然不會碰到陸地,沒有發布陸上颱風警報,就不會放颱風假。台北的風雖會逐步變大,但仍不到颱風水準。
風勢加大,民眾應注意安全
即便台北不會有颱風假,但瑪娃颱風仍可能對民眾生活和交通造成影響。氣象局提醒,瑪娃颱風期間,北部地區、東北部山區、宜蘭、花蓮、台東地區的民眾應提高警覺,留意山區與低窪地區容易造成災害的易洩地點,避免沖垮、坍方等土石災害的威脅。此外強風易讓坍塌物產生,請勿在山區、峽谷、山谷等危險地區造訪。
哲學討論-自然災害
颱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經常造成人民財產傾家蕩產、生命不保的慘重代價。自然災害是人類無法逃避的現實,儘管科技進步、預警發達、防災措施不斷加固,但我們仍須重新思考以何種方式與自然建立和諧的關係。自然是強大而美麗的,需要我們用謙虛和敬畏的心態去對待。在這樣的觀念下,我們應該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謹慎應對自然災害的到來。
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
自然資源是人類共享的資產,環境保護關乎著人類前途命運。我們需要透過加固環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加固生態保育、環境監控等方面的投入,落實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等措施,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實現社會、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防災措施的重要性
防災措施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對未來的責任。預防勝於後悔,防災工作應始終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政府、社會、企業、學校、家庭等各個層面都應積極參與,共同拓展防災工作的領域和深度。在防災過程中,眾人拾柴火熱,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相信即使自然災害再次來臨,人類也能夠在珍愛生命和永續發展的基礎上堅強地度過難關。
<< photo by Michelle Mads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