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選郭董?──解析國民黨「三項指標」徵召侯友宜內參民調曝光國民黨,郭董,侯友宜,內參,民調
為何不選郭董?──解析國民黨「三項指標」徵召侯友宜內參民調曝光

為何不選郭董?──解析國民黨「三項指標」徵召侯友宜內參民調曝光

國民黨選擇侯友宜參選總統大位


國民黨日前公布內參民調,結果侯友宜在黨內互比、對決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以及三人對決之下,皆勝出郭臺銘,最後國民黨決定徵召侯友宜參選總統大位。國民黨主委林寬裕表示,徵召總統人選決定是依據「三項」指標所做出的,而侯友宜在這三項指標上都比郭臺銘表現更優異。這其中,一項指標為黨籍縣市長意向,其中支援侯友宜有 10 位,支援郭臺銘 1 位,其餘 2 位力挺黨中央所徵召的人選。

民調顯示侯友宜更受青睞


侯友宜內參民調中表現更為優異,國民黨透過 12 份不同民調與徵詢直轄市長意見,最後詢問過 57 位黨籍民代與區域立委參選人意向,顯示侯友宜最可能擊敗對手。多項民調顯示,若黨內互比,侯友宜贏得了 9 個百分點,而對決民進黨的賴清德,侯友宜也贏得了 2.43 個百分點之多。這些資料顯示,國民黨中高層認為侯友宜是未來總統大選的最佳人選。

政治風向或是選舉策略?


然而國民黨決定徵召侯友宜,也引發外界的討論。選舉本身就是政治遊戲的一種,背後的派系、利益之爭也不可忽視。徵召侯友宜是否只是為了在選舉策略上取得優勢,或是國民黨中高層認為侯友宜真的能夠成為未來的領袖?

選舉邏輯與民意表達


國民黨徵召侯友宜參選總統大位,無疑是一個重要的選舉決策,因為這涉及到未來臺灣的政治方向以及選舉策略。除了選舉邏輯之外,選舉也是民意表達的一種方式,重點在於民眾對未來領袖的期許。畢竟領袖的能力、品德,以及政見理念,都會對整個國家的未來產生影響。因此這個選舉決策應當是國民黨充分考慮選民期許後做出的決策。

政黨如何應對選舉變革


目前的選舉風格愈來愈多元化,選民的嗜好與需求也日新月異,而政黨的角色與責任也應該因應而變革,才能更好地回應民意,彰顯自身價值。政黨在應對選舉變革時,應該適時採取適當的措施,包括制定更好的政策,提高政治表現力,減少派系互爭,以及擁抱新媒體等方式。畢竟只有逐漸符合新的選民需求,才能在選舉時贏得更多人的支援。

在選舉中,決定領袖的選舉人民,應該對參選人的表現加以評估,針對各自的政見及表現做出公正的評價,才能找到最符合自身利益及期待的選擇。而國民黨選擇侯友宜參選總統大位,希望國民黨能夠找到一位優秀領袖進入總統大選,為臺灣的未來帶來更好的發展。

Election politics-國民黨,郭董,侯友宜,內參,民調


為何不選郭董?──解析國民黨「三項指標」徵召侯友宜內參民調曝光
<< photo by julien Tromeur >>

你可能會想讀

author

林 婷婷

我是林婷婷,一名致力於新聞採訪的記者。我熱愛追求真相,並且堅信新聞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