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參民調曝光,政治圈哀嘆國家百廢待舉
國民黨於 2023 年 5 月 17 日確定徵召新北市長侯友宜參選 2024 總統大選,三大總統參選人也正式出爐,包括民進黨由副總統賴清德出線、國民黨徵召新北市長侯友宜、民眾黨由黨主席柯文哲出馬。此外國民黨在中常會後首度公開此次徵召辦法,其中民調佔很大比例。在國民黨公開內部民調的報告中,皆由民進黨總統人選賴清德以約 30%的支援率領先,值得注意的是,侯友宜與柯文哲的差距竟僅有 0.16%,令政治人物及媒體產生不小震撼。
對於這個結果,資深媒體人謝曜州表示,「柯文哲很強!」,同樣的,另一名資深媒體人王家俊也透過臉書表示,「柯文哲比想像中強」,更指出這結果讓國民黨此次召集內部人物相當震驚。整個社會對於此結果不僅表示驚訝,也驚覺國家的百廢待舉,希望所有的政治人物都能踏實為國家著想,而不是只為了政黨的利益而戰。
## 政治人物該怎麼看待這個狀況?
若以傳統政黨輪替模式來看,此次的內參民調結果是讓許多高層的國民黨人感到相當失望,畢竟侯友宜早已是國民黨推崇的總統參選人,而柯文哲其實在國民黨內部並非優先選擇。不過事實上政治人物應該從這樣的結果中學習,將關注點轉向民意調查,了解民眾對政黨和政治人物的想法,以重新定位政治策略。此外未來更需要正視的是政治人物應該如何為人民服務,如何重新建立信任以打破現有的政治架構。畢竟,建立大眾信任是任何一個民主國家政治生態系統的基石。
## 將事實放在眼前,想辦法成為真正的候選人
現今的政治生態環境已經無法侷限於政黨、兩岸議題或是身分立場上,而是需要從對待國家民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向進行革新。民眾對於現今的現實習慣進行批評指責,因此政黨和政治人物面臨的壓力也是從選民中產生的。因此在政治場合中,候選人本身應該先關注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以及對於國家政治社會生態發展的責任感與決心。若能將自己的想法和政策整合成一個清晰具體的方案,不但可以吸引選民的目光,也可以拉高自己在內部搏鬥的地位。總之應該從人民視角出發,讓選民自己的權力發揮的淋漓盡致。
<< photo by Library of Cong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