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的政治初衷可敬,他想用自己多年的在國際、經濟、科技方面的經驗與思考來貢獻國家,希望為臺灣人民創造更好更幸福的生活。在整個初選過程中,郭臺銘以民主的風度來來爭取人民的認同,也提出了許多刺激大家思考的議題。此外他還提出了兩岸未來長遠和平基礎的具體主張,發表「金門和平宣言」,希望人民渴望和平的心聲,能夠刻劃在從政者心中。儘管面對了許多攻擊,但他仍認為相對於社會國家從中得到的好處,那些攻擊實在微不足道。
然而郭臺銘在初選中並未能居於優勢。對於他的未來政治路,政治專家們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建議他的決定應該是消化情緒,全力支援侯友宜與藍營立委候選人,並進一步累積政治能量,準備好未來可能在國民黨主席選舉中角逐。對於國民黨來說郭臺銘可以解決國民黨最麻煩的財務問題,未來不論是當最大在野黨黨主席甚至執政黨黨主席,都有極大影響力。
另外有些人認為郭臺銘轉投柯文哲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郭臺銘已經對侯友宜表達了支援,承諾是非常重要的,反悔將會讓他遭到批評。配合柯文哲可能也並非明智之舉,因為柯文哲已經是非常有知名度的政治人物,而郭臺銘的加入可能無法帶給柯文哲更多的支援率,反而讓他成為箭靶,需要承擔風險。
因此如果郭臺銘希望繼續參與政治,建議他在國民黨內進一步累積政治實力,繼續推動和平、繁榮、清廉的價值理念,成為國民黨主席的良好人選。同時郭臺銘也應該在自我反省,從初選的挫敗中汲取教訓,繼續深入了解人民所關注的議題,以及瞭解不同族羣的需求,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政治能力和影響力。
最後,本文認為郭臺銘競選失敗絕非他的失敗,對於臺灣來說能夠有郭臺銘這樣有公益心和創新思維的政治人物參與政治,才是臺灣未來的一大希望。選舉只是一個過程,他本人主張「過程與結果同等重要」的信念,相信這次參選所做的努力和聲浪,一定會引起更多人對政治的關注和思考,讓臺灣更加繁榮發展。
<< photo by Henry & 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