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101「人禍」告訴我們什麼?
營造業粗心大意,安全成建設上最後一道防線
日前,台北信義區發生大天坑,周圍居民的居住安全受到威脅,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次釀成天坑的營造廠商,是日商熊谷組營造台北分公司「華熊營造」,過去曾打造了台北101、新光摩天大樓、陶朱隱園等知名建設。但結果卻揭露了營造業粗心大意的問題,使得安全問題成為建設上最後一道防線。
有土木技術學會理事長就分析,這回天坑事件和土壤液化無關,是「人禍」。台北地狹人稠,新建案工地位於老舊民宅之間,北市建管處認定是建案連續壁漏水問題。土木建築協會理事長餘烈指出,這都是可以避免的「人禍」。
因為建設眾多的高樓大廈、大型建案等,對於營造廠商而言,極度的市場競爭使得不得不把製造成本控制得非常低。因此技術人員和工人的專業和經驗成為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
營造業應提升專業度和安全意識
不過現實是,由於人力成本、專業度和安全意識等因素,有時候營造廠商為了追求效益,會犧牲專業度和安全的標準,甚至處理上造成質量問題,終究只能交由最後一道防線——’管制’——保障。
台北101的營造廠商,華熊營造,在2004年將頂樓打破了高度世界紀錄。但2006年12月,卻因為一名工人疏忽操作而導致基座崩塌事故。當時,不少人將重點放在人員管理、監控制度等一系列問題,以解決安全問題。但事實上,最根本的問題其實在於工程師和工人的專業水準。由於風險一旦實現,風險理論就無法挽救與損失,因此在壓縮成本、控制風險成本和提升效益時,營造業也必須注重捍衛自身的生命線——專業水準。
建設的意義,不僅僅是建造建築物
正因為如此,當建設出現安全問題時,要責成哪間公司擔負責任,審議的過程常常漫長。但就整體建設來看,法律程式可以制定更嚴格、更具體的合拍營造公司責任和法律責任的制度。我們不僅僅期待安全問題不要發生,也期待能夠在事件發生後,有更加明確的結果作為反饋。
建設的意義不僅僅是建造建築物,還在於增加市場的供給,創造技術和就業機會。因此,營造業應以安全為前提,不斷提高專業度,以及推動行業治理機制的國家法律。最重要的是,他們應該對所做的每一個建造負起責任,以確保公眾安全。
只有如此,才能將建造業的產業潛力和社會價值充分發揮出來。
<< photo by Jay 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