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北港溪畔的親水環境
簡介
在雲嘉南地區,北港鎮北港溪觀光大橋河床下曾長滿銀合歡及雜木,影響水流順暢和堤岸運動的視野。因此第五河川局趁汛期前完成清除,並計畫進行綠化美化,打造親水環境。此計劃不僅能讓民眾在雨汛期時能暢通北港溪水流,也能增加民眾休憩區域。除了既有環境營造及水岸景觀設施外,也期望藉由這項工程,打造出北港溪畔的第2個親水環境,提供民眾多一處休憩、運動環境。
背景
北港溪是雲嘉南地區最大的河流,發源自嘉義縣梅山鄉,流經雲林縣北港鎮、古坑鄉、大埤鄉、水林鄉等地。沿途風光明媚,文化薈萃,是南台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河川之一。過去,北港溪沿岸活力不足,河堤迂迴曲折,渠水淤积,堆積泥沙,還長垢水生長的危險物種。為了美化河道環境、保護水資源、發展觀光產業,2008年,水利署訂定北港溪水系治理暨振興計畫,於2013年完成北港溪河道暢通計畫,增加防洪容量與河川生態功能。
評論
這項計畫對於北港溪這條河川的治理和振興有著非常顯著的效果。北港溪在過去因為發展不當,對於河川整體生態和環境造成許多傷害。而經過新成立的計畫後,對於河川環境進行治理,讓土地上的水資源徹底進入到這條河川系統。除此之外,在溪岸兩側建造更多親水環境,打造出觀光休閒的環境,也讓民眾有更多的活動空間和自然環境。此項計畫不僅是保護水資源和環境,還可以提升當地觀光產業和提供民眾多一個美好的遊憩場所。
然而我們仍需更強化對於生態和環境的保護。在發展旅遊產業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和生態保育。孟子曰:「民以食為天」,視之為最基本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和當地居民、植物、動物和生態環境的互動都是不可分割的。我們不能為了某些利益而破壞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當這些東西失去了,人類社會發展也會凝滯。在發展旅遊時,我們應當遵從保護環境和振興依賴於自然的觀光產業這兩大目標,全面地考慮旅遊產業對社會、自然和環境的影響,並努力找到一個平衡點。
結論
這項計畫的落實,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衡點。在保護生態和振興觀光產業的平衡中,我們需要尋找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條道路是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的。
<< photo by Kelly >>